《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5:09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这些日子深知自己对教育理论的匮乏,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作为一名教师的修养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我们自身的教育理念,我在寒假闲暇之余,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进一步提高。当我走过喧哗热闹年味十足的大街,漫步走到一家书店虽是春节期间,人们很多都去走亲访友,但是这里也不乏有许多学习之人,有很多人来这里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还有的为自己的孩子来挑选等等之类。当我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书店街来寻找我心目中的导师——教育中书籍。面对着许多压力更感觉着自身学习的必要的必要性。问了这里的人员,来到教育书籍的书架前来挑选自己喜爱的教育书籍。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顿时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挑选哪一本书较好,这时我无意间发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有关爱的教育书籍《爱心与教育》深深所吸引,《爱心与教育》里面有很多有关如何转变差生的经典案例,有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喜欢班里面听话的学生。对班里的差生很是反感,也有事对他们的行为也是束手无策,差生在许多老师眼中也基本上变成无可救药的学生,他们经常在班级里是比较份子,有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还带头给老师搞一个对抗活动。

但是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此书既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的阐述,又有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和剖析。尤其李镇西对“逆境”学生的关怀,那些缺少关爱的学生更是爱护有加,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如何改变他们的缺点,让那些调皮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迎头赶上,和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问题,李镇西老师都做了教育方法的阐述。

同时他更注重对“中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养成,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但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是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拥有爱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做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同样李镇西老师要求教师的教育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归宿提高全民素质。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心儿花开,让爱说话。老师正是将自己的爱给了学生,给了教育事业,让教室,让校园变成了爱的海洋,铸就了师生的"爱情海"!

作为一个特殊学校的老师笔尖没有豪情壮语,取而代之的是平铺直叙的真实的生活化的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取而代之的是一番番发自肺腑的声声唠叨与嘱咐!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作为一个特殊学校的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有时孩子的淘气,有时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反应,让我们动不动就烦躁;有时孩子的人性,让我们拿她们毫无办法;有时孩子会闯祸,我们是批评是职责;有时…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或大或小。我们处理了,但同时心理又是那样的不顺心,因为事情实在是多之又多。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交流。因此,教师的真爱成为构建这一和谐关系的首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以一颗真爱的心去面对孩子,用真爱去融化孩子的心灵。及时发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爱情海"!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爱心与教育》给我教师生涯低谷的一支强心针。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爱心与教育》的书,感触颇深。

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

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 ……此处隐藏17115个字……教师给哭哭啼啼的孩子一个轻轻的拥抱、一个甜甜的笑脸会让他们获得心灵的安慰。而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则少了一些乖巧,多了一些顽皮与个性,随之增多的自然是些“麻烦”与“不听话”,但是如果我们付出的是妈妈的慈爱,那么我们会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再多的不听话,再多的任性,有的也只是宽容和正确的引导。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孩子更需要爱,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是获取为师之乐的最大保证。

  二、教师的真爱

《纲要》中提到“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交流”,因此,教师的真爱成为构建这一和谐关系的首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以一颗真爱的心去面对孩子,用真爱去融化孩子的心灵。及时发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班级里有个叫路路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较弱,已经大班了还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整理床铺,动作发展也很差,所以每次活动都会点到他的名字,渐渐的,班里的其他孩子也都认为路路是个笨孩子,经常会联合起来欺负他。如有一次自由活动时,一群男孩子挤在一张桌子玩玩具,路路感到好奇也挤过去,可遭到了拒绝。当有个孩子把玩具弄坏后还要向老师告状是路路弄坏的。怎样才能让其他孩子改变对路路的看法呢?路路是个很大方的孩子,他自己有了玩具每次都主动会让别人玩,于是我经常在同伴面前表扬他;路路虽然动作发展较差,但他的想象力很丰富,思维表达能力都较强,每次上课时都积极举手发言;上识字课时,老师刚教好生字他就都记住了,每次比赛都能赢。平时我也经常提醒他不要去抢别人的玩具,不要和别人闹矛盾。通过教师的肯定、表扬,其他孩子对路路的态度改变了,路路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灿烂了。有时他会说:“徐老师,我喜欢你。”真爱让我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促进了师幼关系。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

近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虽然目前尚未读完,但我心灵深处却深受震撼,李镇西老师竟然跟学生相处的如此好,并且在交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他的这种接近完美的手段的确让人折服。我感触最深的是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

他说:“当我们自然而然的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可是想要走进他们的心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我们这些副科的老师,本来带的班级就多,每个班的课程又少,平时跟孩子们打交道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样很不利于我们去了解更多的学生,更别说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了。虽然不易,但是我仍然希望通过自己在课堂上对他们仅有的了解去主动的靠近他们的心灵,其实在课堂上并不难看出哪些是典型的“后进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还在下面做小动作,要不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对老师讲的课毫不在乎,不然就是总岔话题、钻牛角尖,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一节课上完也不见得他们翻开课本瞅一眼。对于这些学生我真是有点束手无策,不知道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或许真的是我讲课的内容不够精彩,内容太过简单,他们不屑一顾。的确,课本上的道理同学们基本上都懂,或许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并不怎么会运用;又或许他们理解的不够透彻,做基础训练总是空着大题,尤其是材料分析一类的不知从何入手。当然,这并不是只有“后进学生”才会出现的问题,值得我去思考问题出在哪,怎样去解决这种情况。但我觉得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得从这些“后进学生”的身上下手,试想,如果连“后进学生”都会解决的问题,那么其他学生只要稍加提醒,处理起问题来应该不是难事。这只是我不成熟的想法,有待考证。

话说回来,李镇西老师把“教育呼唤民族、科学与个性”作为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是很有道理的。那些“后进学生”之所以成为“后进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家庭、学校和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想要转化他们,就得从基本上去了解他们,虽然目前我还没有完全的了解他们,但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就已经了解到的试着去“走近”他们,并努力“走进”他们。

或许是因为和他们的年龄差距没那么大,又或许是因为我刚开始上课没那么严肃,我们沟通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课堂上他们十分活跃,我并不会因此生气,我不希望把他们的活泼性格扼杀掉,但是如果有特别捣乱的学生我也会毫不留情地惩罚他们,以示警告。课堂上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与本节课有关,我都会尽量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去交流和沟通,而不会因为与课堂无关就劈头盖脸的给他一顿臭骂,我们尽量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促使他们学习的动力。思维活跃是好现象,只要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值得鼓励的。至少说明了他们还是愿意和我交流的,我们的距离没有那么远了。

课下,我有时会找几个上课比较调皮的学生“聊天”,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聊天”,只是在教室外面简单的聊几句,试着去拉近我们的距离,只有跟他们和平、平等的相处,才能让他们展示出来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有两次我给一个班上完课跟几个同学“聊天”时,隔壁班一个调皮的学生就在后面揪我的头发,然后马上闪开,当然我还是看到了他,知道他不是恶意的我自然也不会生气的,这正说明了他们和我之间隔膜没那么严重,我很有可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这真的让我很开心。

自认为和孩子们相处的很好的我经过这次七年级的师生交流大会的确有些难过,我没能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老师,不过这也让我充分的认识了自己不足之处,说实在的,在课堂上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后进学生”的身上,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其他学生,我认为他们都有一定的自觉性,不需要怎样提醒,或许这就是他们没有给我肯定的原因吧。原本以为上课时轻松愉快点更能收到同学们的喜爱,可能在一些学生眼里我上课太纵容那些“后进学生”了吧。有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看来我还没有取得同学们的信任或者是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更有优势,他们肯定的老师必定有他们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教学方法,相比之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也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要想其他优秀教师学习,以丰富自己的内涵,争取早日取得同学们的信赖。

从一开始我就希望用爱心和同学交流,可一味的释放爱心就会变成放纵,导致他们在课堂上过分活跃甚至在我的课堂上随意走动,这点我需要加以注意并且制止他们这种错误的做法,把他们的思想给转变过来。李镇西老师对于各种情况的学生都能处理的很好,这也正是我所要学习的地方。读完这本书,我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如何才能做到爱心与教育并行呢?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位学生,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这需要理论来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得来,有了理论经验,再结合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与启示,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