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17:16
【精】《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精】《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只要我们心存理想,勇于接受困难的磨练,就会获得最有价值的奶酪,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去寻找新的奶酪……——题记

今天,我坐在窗前看完《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后,掩卷深思,真是回味无穷……

书中有四个主人翁,分别是两只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赖以生存的东西,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找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于是他们就在奶酪仓库周围筑起了属于自己家,过起了幸福的生活。奶酪随着他们每日的消耗变得越来越少,可他们丝亳没有察觉到,很久以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此时,两个小矮人只知道在原地大喊大叫,不知所措;而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立即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寻找新的奶酪。最后的结局是老鼠们找到了另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库,而两个小矮人仍然不知所措,不相信现实。后来唧唧领悟到,再不行动起来就会被活活饿死,于是他冲破了思想的禁锢,也加入到寻奶酪的队伍中,只有哼哼不知变通,拒绝改变。

这个故事就像生活中的我们,我们一开始就拒绝改变的话,掌声永远只属于最先做出改变的人,他们为了荣誉和掌声不断前进改变自己,就像故事中的嗅嗅和匆匆,永远领先。作者通过小寓言给我们讲述的不就是“变则通,通则久”这个道理吗?

其实“奶酪”只是一个代名词,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想要的东西和追求的目标,例如:金钱、工作、幸福、友情等等。一旦这些东西发生了变化,我们是会像嗅嗅和匆匆那样义无反顾地站起来继续寻找还是像哼哼一般等着它们回来?细细品味这“奶酪”我明白了: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影响和改变着,在这变化的事实面前,既要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变化,又要勇于改变自己,改变现状,改变不能接受的改变。这和涂道坤所说的“水随形而方圆,人随势而变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记得在一次竞选科学课代表的班队课上,我勇敢地走上了讲台,表达了自己竞选的意愿,满心的自信让我觉得非我莫属。然而,在第二天我背着书包,踏入教室的那一刻,我知道,“噩梦”降临了:班长指挥着同学们正在朗读课文,劳动委员忙着打扫卫生,组长们收着作业。科学课代表应该,不,肯定是我,等一会老师就会来给我分配任务了。我心中想着。此时,老师如约而至,我用无比期待的眼神看向了老师,可她却朝着祝梓祎走去,在分配完任务后她任命了祝梓祎为课代表,此时的我犹如遭受了晴天霹雳,我彻底失望了,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组长。

但,渐渐地,我发现,原来当组长也挺好的,不仅可以收作业、改作业,还能当有些同学的小老师,指导他们做一些他们不会的题目呢。如此,我也算是实现了自我价值,我乐在其中……老师见我干得不错,不久还让我当上了科学副课代表。

这些不断发生着的改变,让我认识到了属于我们的奶酪总是会不断地被拿走,而我们也在不断地享用不同滋味的奶酪。

当我合上这本书,我知道了做人要学会改变,要想享用美味的奶酪就要勇于随着变化而变化,只有改变了,才会有新的收获。

水随形而方圆,人随势而变通。路很长,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偶尔换个思路,虽然有担忧,有困惑,但是坚持探索,总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2

励志和成功方面的书现在社会上流传很多,但当我的视线进入《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被重重地撼动了,一本不足百页,仅四万字的薄薄小册子,竟有如此冲击和震撼力,我想这就是这样一本全球最畅销书的魅力所在吧。

我们正经历一个多变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把我们从一条风平浪静的计划经济的小溪推向了充满惊涛骇浪的汪洋。而《谁动了我的奶酪》用寓言式的故事讨论了二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变化。在变化来临之前,怎样预见变化,在变化到来之后,怎样对待变化、适应变化。是像嗅嗅和匆匆,迅速开始行动?还是像哼哼那样害怕变化,否认和拒绝变化?还是像唧唧那样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活和学习中有太多的变化,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发生,无论我们是否害怕变革的到来。如果我们能够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当我们面对变化时,我们会害怕,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很正常。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科学的对待畏惧,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避开真正的危险。我们无须拒绝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对变化的态度,在变化中享受变化,拥抱变化,迎接变化。

要知道,事物的变化是客观的、绝对的,而不变是主观的、相对的。其实,我们周围每天都在面对变化,只是因为这种变化是细微的,不易感知的,容易忽略。我们很多的人都习惯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漠视身边细微的变化,而面对急剧的变化表现出顽强的抗争,抑或是徒劳的抗争。然而,问题是很多情况下,变化是在悄然间发生,却未被感知和觉察,以至于铸成悲剧,就像一只扔进冷水里慢慢被加热煮熟了的青蛙。当我们守着眼前的一片天空,习惯于自己拥有的工作、财富、幸福时,我们总是踌躇满志,怡然自得或夸夸然畅谈美好的未来,而很少想到万一,想到去闻一闻“奶酪是否有变质”或看看否否正在少去。直到奶酪忽然没有时,我们才开始追问为什么,但为时晚矣。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时候,可能已经无能为力,无法挽回了。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平时象哼哼一样,面对失去的那份安天天叫嚷着:“谁动了我的奶酪? ”然后意志消沉,苦等所谓老天开眼的奇迹,结局只可能是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饿死。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书中的“嗅嗅”和“匆匆”恰是我们的榜样。居安思危,对多边的“奶酪”变化密切注意,把跑鞋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寻找新的“奶酪”。只有敏锐地注视着局面的细微变化发展,未雨绸缪,主动做好知识积累、技能积累、身体和精神积累,我们才能应付自如的面对发生的变化。

变化是永恒的。尽管还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变化而否认变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样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致。原有的“奶酪”总有一天会消耗,我们该如何面对?卡奈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不要为打碎的玻璃杯而伤心,我们也不要为记忆中的“奶酪”而向往,那只会是“白头宫女话玄宗” 的无奈和一厢情愿的神往。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摆脱安逸,超越恐惧,恃机而动,寻找新的“奶酪”。

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改变随时会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新的“奶酪”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3

……此处隐藏13087个字……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然也跟着变,试问,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能不转变吗?我们的文化水平、业务水平能不提高吗?人们常说:“要教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每个人都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原来,平时不学习,不靠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那么,我们就会落伍,就会跟不上形势,被淘汰也将是随时可能的事情。

社会是变化的,想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奶酪”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方法:随着“奶酪”的移动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法,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不断适应变化。这样你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获得成功!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4

整理一下书籍,把手头几本送给我的学生看看,其写的读后感令我也深有感触。

《谁动了我的奶酪》和《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两本书我翻了两遍,每次翻阅时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每次都能使自己烦躁不安的心沉静下来。我很喜欢《谁动了我的奶酪》开篇语:“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有一扇门就会想我们打开,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扇门,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之门”。我有时候常因为自己的付出与自己的期望值不匹配而焦虑、烦躁,在前进的道路上常常因担心自己没有做出最佳的选择而踌躇不前,读完它才明白这可能缘于自己不愿做出改变,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突然间感觉其实这世上本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的选择,每一种选择的前方都有一条道路,也许沿途的风景不同,但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的走下去,一样是精彩的。

《把信送给加西亚》坦白讲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位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但我内心想成为一位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也许我反应能力不是那么灵敏,但我有一份韧性和坚持力,我相信勤能补拙,每个人的能力的确有大有小,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我想念我自己》,读完这本书,关于阿尔兹海默病的相关临床症状及发病大致过程我估计这辈子都不会忘了。之前我都是书上死记硬背AD的临床症状,并不能体会到这些症状会对患者本人及家庭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真切体会到AD病人前期的痛苦及整个过程照顾者的不易。还有一个更大的感悟:我在大学期间养成了每周一记的习惯,记录生活所见所想。来到上海之后也很开心的买了一个心爱的笔记本,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记着记着就感觉没什么可以记录的了,所以提笔记录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看完这本书和《when breath becomes air》,我一直在心底问自己:之前的我为什么要记录生活,为什么自己现在感觉没什么可以值得记录的?我尝试着去寻找答案,后来看到一篇文章写到:“我突然想,如果生活没有记录,就好像生活不曾发生过一样。即使是每天自己经历的,如果没有记录,真正留下印记的也很少”。接着在严老师的门诊时,一位主诉记忆力下降的患者说:我最近的事情都记不起了,我都快不认识我自己了。这句话瞬时击中了我,心底猛然一颤,这就是我要记录生活的原因:我要给自己的生活留下一些印迹,如果有一天我患上AD,也不认识自己的时候,可以拿出小本本来翻一翻。那个周二晚上回去我拿出心爱的小本本记录这一过程,从此又感觉每周都有很多有趣又美好的事可以记录。

《when breath becomes air》这本书英文版没看下去,我在网上找了中文版阅读的。(看来是真的要好好扩大英语词汇量了。)对人生感悟: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把握当下,去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主人公保罗生病时体会到医生的职责:有时不是去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是做一个领路人,引导病人和家属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以后还可以创造新生活。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这样的一个医生。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5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和“迷宫”在这里自然是个比喻,它们分别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以是好成绩、好工作,也可以是好人缘、好心情等等。迷宫就是自己所处的环境,可以是学校、工作单位,也可以是家庭、社区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我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听天由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力量”再去变动和追寻。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不承认它的变化属性,无论是精神层面的情感,还是物质层面的哲理。有句歌词这么唱: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然而,出于人的本性,我们都渴望能永远生活在安逸、温暖的环境里,没有风吹草动的惊吓,没有辛苦劳顿的痛楚,这样,我们就会少些感受世事无常、生离死别的折磨,但问题是,事物总是在或明或暗地发生着变化。有了变化,我们知道父母会老而尽孝,知道亲情、友情和成功需要付出汗水来培植,知道要取得自己所要的成绩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精】《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