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11:51:30
小班幼儿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幼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幼儿教学反思1

本节游戏活动对于 小班 来说在简单不过了,但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人会发现玩气球还能锻炼孩子的肺活量,一般孩子玩气球是一件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人会把气球和游戏结合

本节游戏活动对于小班来说在简单不过了,但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活动,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人会发现玩气球还能锻炼孩子的肺活量,一般孩子玩气球是一件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人会把气球和游戏结合,没有那个游戏是主要玩吹气球的,但我设计的游戏就是吹气球。

本节课游戏《吹气球》,我是在无意中发现吹气球可以锻炼脸部肌肉和肺活量,这让孩子在简单的玩中能得到不同锻炼,这也是我本节游戏课的目的,本次的玩法直接就能到目标。不要小看这么一个小的游戏,孩子只要玩得开心快乐,它就是一个好游戏。

这么一个小的游戏,在活动中也是避免不了有错误的出现,这个游戏是我只注意让孩子尽兴的玩,没有注意其它方面。让孩子在比赛的形式在进行玩时,孩子把游戏规则抛之脑后,没有人遵守规则,比赛中也没法公平的去做评比了。要是我在活动的开始说清规则,摆明游戏的奖励和惩罚,情况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

小班幼儿教学反思2

小班的幼儿经过了两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孩子们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中午老师把饭分好了,小朋友开始吃饭。嘉嘉小朋友,歪歪扭扭的坐在板凳上,一只手拿着勺子把儿的最顶端,一只手托住下巴,不停的左右来回晃勺子。在老师的提醒下,他开始用勺子舀起一根菜放到嘴里,接着用另一只手抓起几粒米饭放入嘴中。他尝试着用勺子挖米饭,可是怎么也挖不起来,他用另一只手拿起米饭放在勺子里,然后放入嘴中。然后,他开始用勺子不停的插米饭,发出“当当”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他把勺子放进嘴里,用牙齿咬住勺子,再用手敲着勺子把儿玩。在老师的又一次提醒下,他用手拿起米饭放进嘴里。一粒米饭漏在手指上,他接着用嘴咬住手指上的米粒。过了会儿它开始东张西望,和旁边的小朋友窃窃私语起来,不时的露出微笑,接着他将他的米饭放到旁边小朋友的盘子里。而旁边的.小朋友盈盈不高兴了,将米饭用手抓住扔到嘉嘉小朋友的盘子里,嘉嘉又扔回去,盈盈扔回来,两个人闹起来,不时窃笑着。这时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吃完了,要去散步了,可是嘉嘉小朋友的饭还剩下很多,老师只好又喂给他吃。

一般说来,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两岁左右学会吃饭,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从上面的观察看来,嘉嘉小朋友今年已经三周岁了,却没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和用勺子的技能。根据这一情况我了解了他的父母。从中我了解到:由于动作协调性较差,刚开始学着吃饭时,常搞得汤汁四溅,饭粒满身。这时爷爷奶奶过于急躁,缺乏耐心,还担心孩子自己吃不饱,便以“喂”的形式取而代之。孩子的奶奶现在还在喂孩子吃饭,并且他吃饭的时候很调皮,吃一会儿玩一会儿,大人追在屁股后面喂。家长还反映每次从幼儿园回家后像俄疯了一样拿起什么吃什么。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不良的进餐习惯。于是我们与嘉嘉家长谈话,达成共识,共同培养施允延小朋友的进餐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我们首先从家长观念的更新入手,要求家长努力做到:一、父母要告诉孩子,吃饭就是吃饭,要规规矩矩地坐在饭桌前,定时定量,不要让孩子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玩的习惯。家长不要回家后立刻给幼儿加餐,这样几次过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种新认识:不好好吃饭就意味着挨饿,自然就会按时在幼儿园吃饭了。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来,特别是爷爷奶奶,不能总担心孩子饿,给他零食吃,那就适得其反了。二、父母要正确认识孩子吃饭的问题,不能过于心急。三、就餐气氛要轻松愉悦,吃饭前父母可以和幼儿谈论哪些食物好吃,哪些有营养,唤起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四、父母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

小班幼儿教学反思3

一颗小树苗,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也可能单薄无力甚至枯萎,由此至彼之路其实并不漫长,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给予孩子知识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我们给予孩子的爱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姐姐对弟弟妹妹的爱,朋友之间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等等。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我们还获得了欢乐与幸福,在这简单的幸福里,我们也在不断成长。

孩子会模仿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并且还会模仿的有声有色,教师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好每一件事、说好每一句话,不能够因一次的失误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教师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启蒙教师,那更是重要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仅有一次,我们需要多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尊重、信任与鼓励,还有我们的爱。孩子与教师在一齐的时间是最多的,从早上入园到午时离园放学,一天的时间,孩子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除了学习知识外,更多的则是与教师相处,学习教师身上的东西,教师自身的点点滴滴都影响着孩子,在孩子的眼里,教师是神圣的、伟大的,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于每一个眼神都影响着孩子,所以说教师是孩子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人。

孩子与教师是互通的,是相互影响的。在我们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不曾拥有的爱;在我们传授孩子知识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教学方法;在我们给予孩子欢乐时,孩子也给予了我们一张张天真的笑脸;我们在奉献自我的同时,孩子也在回报我们。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与孩子共成长。

所以,让我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变的更开心、更活泼,让我们与孩子共成长而更加努力向上!

小班幼儿教学反思4

时光飞逝,转眼间小班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已经有一个半学期了,常规培养成效初见端倪。从刚到幼儿园的哭哭闹闹,不会自我做事情到会整理图书、举手回答问题,一系列的转变记录着小班幼儿常规构成的轨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常规培养尤为重要,良好的常规会伴随他们升入中班、大班、小学……如何培养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呢?

首先,要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喜欢教师组织的活动。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开始,孩子会教师的话、手中的玩具感兴趣,自然不会再哭闹,不会让自我变得无聊。而此时,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寻找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例如刚开学时,我们播放欢快的音乐,在教师的带动下游戏、活动,每一个孩子都被音乐、教师感染,自然而然的配合教师的各项活动,能够学会认真倾听,学会“我坐好”。

其次,不厌其烦,时刻 ……此处隐藏9118个字……子在自由活动时间对自己带来的石头进行分享交流,幼儿对各种石头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有一位小朋友带来的石头,上面有他妈妈帮助画的小人,其他幼儿看到后都想尝试在石头上作画。根据孩子兴趣的需要,我们就此产生了这个《石头变变变》的活动。

整个活动,我主要是让幼儿尝试着应用多种生活化的材料和工具,结合自己的美术意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的空间,进行大胆的原始创作。为了进一步体现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使孩子们能够从这一个活动中,发掘想象的空间,激起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引导观察作品 →幼儿充分想象 →教师示范操纵这三个环节,我加以了重点的启发和引导,循序渐进,逐渐打开幼儿的想象空间,拓宽思惟,使孩子们的想象思惟完全的激起出来。这一系列的环节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接下来的幼儿尝试操纵环节而服务的,能够使幼儿的创作更加的丰富多样、也更加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另外一方面,通过宽松自由的活动情势,满足幼儿玩的爱好,让他们在尝试中感受动手的快乐,和体验成功后的'满足。

虽然是小班的孩子,但是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喜欢在石头上创作,带给他们的是新鲜感,孩子的作品千姿百态,没有一个是重复的,有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有正在鸟窝里吃食的小鸟,还有稻草人在站岗。孩子们看着、说着,连续几天都是一有时间就围在展区周围议论不停,班上仿佛成了园林世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活动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快乐和成功感。

小班幼儿教学反思14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作为教师,对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只讲一遍的而要讲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而我在上《半个蛋壳》的时候,我在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经发现有幼儿开始把注意集中在挂图上,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在给幼儿第二,三遍讲述过程中还是简单的用了挂图的形式,没变换方式,以至在讲述第二遍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因此整个活动来看效果不明显。其实现在来看,其实一般讲第一遍的时候,以不用直观的教具为宜,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不利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在故事中的提问,对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样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回答,我们说答案虽然长些,但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己或智力较高的幼儿示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要幼儿跟容易接受、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教师不应该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教师应该是启发和提示,尽量帮助幼儿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总之,要让全体幼儿都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语言能力。

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碰鼻子”。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有趣的和伙伴一起碰一碰小手,碰一碰小脚,开心的笑着,游戏着。幼儿能边唱边与同伴合作游戏,刚开始时幼儿只记得去寻找自己的朋友而忘记了唱歌,通过两位老师的示范孩子们不但能很好的边唱边游戏而且更好的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碰一碰》这个音乐游戏,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各环节衔接自然。而且由于采取边唱边和幼儿一起跳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和动作。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玩耍和碰触、与同伴有模仿地舞蹈等。都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游戏。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玩耍”“碰触”的热情,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活动中,孩子们都特别希望能找到老师去碰一碰,所以当执教者提示孩子们找一个朋友碰一碰,很多的孩子都围到老师身边,显得很兴奋,所以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加者,能够真正做到师幼的有效互动。活动在高潮中结束,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最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自始至终都十分投入,特别快乐。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一个主线,一音乐贯穿着堂课,使课堂有趣而又生动,使幼儿真正的玩中学,学中玩。

小班幼儿教学反思15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欣赏对对歌、学念对对歌、和创编对对歌三个环节来实现:通过有韵律感的问答联想弯曲的事物和尝试将弯的物体编入问答歌,体验创编的乐趣两个教学目标。

在第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先引入对对歌,请孩子们欣赏,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孩子们能够认真倾听,但是似乎对儿歌的兴趣不是那么的浓厚,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学念对对歌的环节中,我们采用了分角色一问一答的形式,帮助孩子进一步体验儿歌,虽然手段比较老套,但是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还是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状态。创编儿歌部分,似乎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孩子们很兴奋,能够想出很多弯弯的东西,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将这些物体记录下来。在创编的过程中,孩子们能积极和老师对歌、 互动。整个活动实施下来,目标基本 实现。

在二教中,我们在一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一开始,我们先唤起孩子的已有经验,请他们说一说弯弯的东西有哪些,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接着出示图片,请孩子们说一说图片 上有什么?用一句“图片里藏着一首好听的儿歌”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这种方式,似乎比直接导入儿歌的效果要好些,能够很好地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进一步引发对儿歌内容的思考。但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由于将“弯弯的东西有哪些”这一小环节提前了,就直接请孩子们将黑板上的内容进行创编,对孩子们来说,似乎少了一个激发他们进入创编活动的 跳板,对于创编的热情低于前次活动中孩子的表现,是不是因为那个小环节的调整?活动结束后,自己又考虑了一下,在前次活动中的创编部分,老师先是说问句,接着请孩子创编答句,而在这次的活动中,我直接请孩子创编问句和答句,对他们来说可能有些难,所以创编一开始有些冷场了,也许是对孩子的能力估计不足。但是发现这种情况后,接下来我就降低了难度,自己说问句,请孩子说答句,这样一来,活动气氛似乎有所改善了。

在三教中,我们在一些小细节上进行了修改|:前两次活动中,老师的简笔画都是画在黑板上的,请孩子一句一句地创编。在三教中,我们准备了长方形的纸,四张四张排放在一起(和原儿歌的句型一样(,再将孩子创编的内容有序地画在纸上,形成一首完整的儿歌。从孩子的反应来看,儿歌部分他们很快就掌握了,但是在创编的时候,对于问句还不能很好的表达清楚,这是在前两次活动中都没有出现的情况。也许是在分析儿歌的过程中有所疏忽,孩子们可能还没有很好地理解。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让我们对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还要多考虑自己班上孩子的特点,而不能现搬教材。

《小班幼儿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